《中国百年雕塑》讲述中国雕塑的历史,说长即长,说短即短。长则五千年,短则将近百岁。为什么呢?这取决于“雕塑”二字的定义与概念范围。先说百年史。严格地来说,今天我们使用的“雕塑”一词,或者讲中国人有了“雕塑”之概念,仅始于20世纪之初,即“五四运动”后由早期留学欧、美、日的学者艺术家们带回的,是作为整个西方美学体系之重要组成部分介绍到中国来的。如蔡元培先生在创办教育之始时所说的:“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而表示之最直接者为雕刻。”因此,可以说这个百年历史就是我们雕塑教育发展史。
雕塑家简介
刘艺杰
生于1960年8月4日,祖籍山东阳谷,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 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室主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艺术中心主任,西安大唐芙蓉园艺术总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赴美国考察当代艺术并定居纽约,创立美国AD公司(AD AMERICA INC)东方艺术中心。现为:美国当代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高级景观规划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作品被国内各类知名艺术刊物、辞典及新闻媒介介绍报道达百余件次,被誉为“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中外文化交流艺术大使”。
东情西韵——刘艺杰的艺术人生
最新雕塑巨作《秦魂》泥塑放大现场
艺坛朝圣者
文 / 高苗
从观念到形式,从西北到纽约,在跨文化的艺术底蕴中,他孜孜不倦,如痴如醉。在雕塑艺术创作当中研究并探索着审美精神及审美境界的特殊规律,他将艺术灵气与修养贯穿于创作跳跃性思维,始终执著并坚定地保持着对艺术独有的敏锐与判断。
2016年9月,一座以女娲“抟土造人”为主题的大型花岗岩雕塑在陕西潼关东山景区黄河岸边拔地而起,女娲雕像左手捧着婴儿,右手拿着柳枝,神态慈祥,气质温婉之余,生命、力量和庇护的寓意不言而喻。
历时整整五年,从起初的设计构思到制作安装,乃至工程竣工,刘艺杰始终坚守在施工现场,经过团队的齐心协力和艰苦奋战,终于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了这项大型的花岗岩景观雕塑。此次的女娲主题雕塑一改以往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披头散发、人头蛇身的形象特征,而是将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圣母女娲之“抟土造人”的经典故事,以他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诸多领域修养积淀,成功塑造出了一个集圣洁、端庄、慈爱、包容、睿智、庇佑、生命为一体的华夏之母形象。这件作品无疑是刘艺杰教授对华夏文明的又一杰出贡献。
欣赏刘艺杰的雕塑作品,无论大型的城市景观、纪念性雕塑,还是传统历史题材及当代城市景观雕塑,我们不难看出,他对雕塑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独特艺术语言的把握,传统历史题材与当代国际主流审美精神和人文特质的独特注解,各类创作风格形式的外向气质的探索和表达,以及自身艺术特质的精神品质,在刘艺杰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刘艺杰教授自身的那份恪守与尊重、求变根由的探讨品质和对公共艺术的表达态度已然浸透其中。
继承传统却不受限于传统
近代中国环境雕塑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二十世纪80年代。伴随着二十世纪新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的产生,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们,也开始了对新的文化现象和各个艺术流派的关注和思考,积极地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当代环境雕塑。
近十年来,我国的环境雕塑随着整个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新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流派在这一时期也显得愈加活跃。人们经过了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学习和引进,经过长时间的冷静思考,不断地探索实践,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中,迎来了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审美精神的典型作品时代。
刘艺杰教授经常这样告诉学生:“一个艺术家在你特定的生长环境下,所有的社会关系、社会影响与艺术创作都与这个大环境密不可分,它培养了你也在影响着你。”作为生长在西安的雕塑家,刘艺杰传承了这块厚土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西游记》《打马球》《佛手印》《古风》《香包》《铧犁》等等都尽展浓浓华夏文明之神韵,那些美丽的纹饰,绚丽的色彩,古典的造型符号经过他的拿捏糅合,附体在他的每一件当代雕塑作品,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辉煌荣耀。而位于寒窑遗址公园的巨型浮雕《惊世情缘》更是贯通古今中外,以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当代的审美精神向游人展示了10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或许是长期生活在美国纽约,刘艺杰能够近距离观察体验西方当代雕塑艺术并受其影响,他的雕塑作品总体气质和风格既是当代的又是传统的,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无论哪种风格,无论哪种题材,无论哪种材料,他都能轻松驾驭并用他特有个性里的大胆不拘,找到准确和完美的艺术表现语言形式。尤其是当他面对传统历史题材时,他总能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将其和当代审美意境的创作思维巧妙准确地进行重构和对接,并重新赋予崭新的时代特征和当代国际主流人文精神。
关注艺术本身的情感诉求
上世纪90年代初,刘艺杰怀揣着探求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的梦想,来到了当代艺术最为发达的美国,在美国纽约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初到美国几年的日子里,刘艺杰几乎走遍了美国各大重要城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密集且带有很强目的地考察了每个城市公共艺术及城市雕塑的发展状态”。此外,他把自己的大量时间都浸在了各类美术馆里,而这些经历对他在艺术创作的态度以及所选用的形式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方艺术家对艺术形式自身审美语言的构成表现,人的精神状态与人性的自我尊严,反映在各个层面的艺术创作中所传递出的那种精神理念和道德追求。
“通过对各类形态、材质、色彩、空间要素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我们强调造型空间语言自身的一种美学语言体系、情感诉求和美学造型的一种追求。”几年下来,刘艺杰发现,美国艺术家在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中,无论造型本身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它都有人类赋予某种精神内涵或它自身所呈现的美学意境。如悲哀、欢乐、刚正、萎靡、颓废、积极、柔美、节奏、韵味、空间、秩序、神秘或者空灵等等。
在他的作品里已经很难去区分解释,抽象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古典美学韵味的道理,今天看来都与当代多元化文化思潮和精神追求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他的文章中,他多次提到,“我忽然明白了,原来艺术原始造型符号本身是有情感传达的,而我们恰恰在这个地方忽略了它。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本来走在世界的前端,从一开始就明白,要如何去切入审美意境与自然形态之间的关系和表达,只是后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致了我们在这两者烦扰表达与探索上出现了滞后。这看起来是艺术创作之表象,实际上是我们丧失了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象征。”
在美期间,他曾多次就艺术实践当中的具体感悟同自己的学生分享:“我发现美国雕塑家大多围绕着雕塑自身的构成问题展开创作,比如雕塑材质本身的情感诉求,艺术原形态本身的艺术规律和情感诉求,看似抽象和概念,但却极具生命力。这些东西都是艺术最本性之要素,除了他们要面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艺术家对这些问题所持的某种态度,也都反映出艺术家的担当和责任。”
让构造和空间说话
雕塑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是因为人们通过雕塑的视觉空间形象来渗透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刘艺杰的《打马球》组雕就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加之镜面不锈钢材质表面对自然环境的吸纳和折射,让观者在欣赏这件作品的过程中,宛如走进了时光隧道,千年之梦想在此画出了一道彩虹。
在刘艺杰的作品里,我们甚至还可以捕捉到一些未来主义的影子,雕塑《鼠标》《足球》上那些形态各异、兀自奔跑的小人儿,不正符合未来主义疾驰运动的中心思想?而一百年前未来主义雕塑家们所处的环境不也正是如今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吗?当线条流畅、动感十足的雕塑隐喻着经济、科技、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雕塑家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和关怀也便蕴含其中了。
与此同时,刘艺杰对于雕塑空间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着。过去他一直崇尚坚持一个理念,就是环境雕塑一定要有宽敞的欣赏空间,现在回想起来却感觉非常幼稚:“我们应该懂得不同环境下对雕塑的需求,雕塑对环境的依赖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法也非常丰富。”
刘艺杰很自然地开始举例,国外各类传统纪念性雕像,他们大多都没有为此专门设立一个广场,体量也都不是很大,高度适中。雕塑基本上放置在公共环境空间里,和人有着一种极其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缅怀关系,而不是膜拜关系。它的艺术氛围能使得各种不同的艺术思想和思想理念在一个环境下和谐共处,因而也使得各类雕塑形式和表现方法丰富而多彩。
雕塑家都知道空间,但真正理解空间的人并不多。在他看来,雕塑作品除了要多触角地放射,还要学会吸收和吸纳。“当一件当代艺术品和这个环境形成一个非常美好的对接时,你会发现每一棵树,每一个台阶,每一个长廊,都是雕塑组合的部分。”当一个雕塑和环境相融合的时候,它们都在说话。“我们当代的公共艺术家,不论做多好的现代大型或是商业性的公共艺术品,可能考虑更多的是雕塑自身的一种理念诉求和文化体验,殊不知,雕塑自身一定要跟环境形成一个不可切割的整体,它的环境会给它加分的。”
积淀审美的天然灵性
刘艺杰坦言,无论是对文化符号和形式的一种探索,色彩的运用,还是雕塑和环境之间的融合和相互借力,都是一个很系统的创作过程。“我们说从剪纸到剪纸是愚蠢的,但将剪纸原始形态解构、重构,放置在一个空间环境里,怎么放?局部放,还是整体放?却是一个新的课题。要有多种方法,理念,形式与它共存,如环境、材料、空间、色彩、灯光,比例关系以及剪纸本身如何进行诠释,让它形成一个当代的一个意境和气质,这需要一个艺术家运用多方的修养和诸多能力来控制。”
总体而言,当一个普通的东西从过去走向当代的时候,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只有理解到整个系统文化的性质时,人们才可能从现象中提取,再变化为形式语言。当你不理解它的性质时,你是提取不了的。“在美期间我大多都在潜水、在观察、在学习、在体会、在感悟,看得多了,就有了大量的储备记忆和信息,也近距离地感悟到了世界优秀雕塑家的经典作品,这些对我现在的艺术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学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们的时空观从此改变,雕塑艺术也冲破了传统的藩篱,以更高的层次,更丰富的意义去表现这个世界。综观刘艺杰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雕塑艺术的不懈追求——有思想、有态度地去表现和记录这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创造一个美丽舒适的环境,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谈起雕塑,刘艺杰的观点清晰明朗,他既已在人文和技艺中得以修炼,又熟稔未来该去向何方。“构造是雕塑的一个基本前提,于是我学会了构造,我懂得了如何盖房子。艺术自身的这种关系,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它并不是很难,它需要一定的气质和修养就可以马上感悟到。怕的是你感悟不到它的灵魂在什么地方,它干净的境界又在什么地方,它简约到极致的部分又是在什么地方?而要做到这些,需要一个专业的审美态度和方法,以及当代的人文精神和情结为基础。”
综观刘艺杰的雕塑作品,我们似乎读到了他的艺术精神和社会担当。古语云:大匠不雕。在看过他的雕塑作品后,我们才更能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主要作品
架上作品
▲《王剪骑马像》 铸铜 2017年
▲《韩非子》铸铜 2017年
▲《荀子》 铸铜 2017年
▲《墨子》 铸铜 2017年
▲《长征》铸铜 2016年
▲《走进中南海》铸铜 2016年
▲《毛泽东》铸铜 2016年
▲《孔子不入秦》铸铜 2016年
▲《王、后》铸铜 2016年
▲《赫连勃勃》铸铜 2016年
▲《于右任》铸铜 2015年
▲《老子出关》 铸铜 2015年
▲《证言法师》 铸铜 2015年
▲《秦始皇》锻铜 2014年
▲《老子》石材 2014年
▲《达摩》铸铜 2014年
▲《风 》铸铜 2014年
▲《晨》 铸铜 2014年
▲《长孙无忌》石材 2013年
▲《张骞》铸铜 2013年
▲《吕不韦》铸铜 2013年
▲《汉儒仲舒》铸铜 2013年
▲《真武大帝》铸铜 2012年
▲《五龙捧圣》 铸铜 2012年
▲《毽子》 铸铜 1990年
▲《母与子》 铸铜 1982年
公共雕塑作品
▲《女娲》花岗岩 2016年
▲《秦王》铸铜 2015年
▲《火凤凰》不锈钢 2015年
▲《伯牙抚琴》 铸铜 2015年 刘艺杰与李童合作
▲《足球》不锈钢 2010年
▲《惊世情缘》 不锈钢 2010年 西安寒窑遗址公园
▲《打马球》不锈钢 2010年
▲《不宔》花岗岩 2010年
▲《香包》不锈钢 2009年
▲《鼠标》不锈钢 2009年
▲《古风》不锈钢 2009年
▲《老白龙》花岗岩 2008年
▲《铧犁》不锈钢 2006年
▲《西游记》 铸铜 2005年
▲《轮回的联想》 锻铜 2004年
▲《金戈》 锻铜 2001年
重要艺术履历
1981年 参与策划及组织“中国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雕塑《影》入选“中国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中国西安)
1984年 雕塑《巴山月》入选中国第六届美术展(北京 中国美术馆 )
1984年 雕塑《咸阳城》《体育纪念碑》入选首届中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获铜奖、优秀作品奖(北京 中国美术馆 )
1985年 大型室外金属雕塑《翔》(西安交通大学)
1985年 参与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青铜艺术专家研究班”
1986年 铜雕塑《奔牛》被指定为中国首届“艰巨历程摄影公开赛”奖杯
1987年 获中国中国文化部、建设部、中国美协授予国家级“中国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书”
1989年 大型城市金属雕塑《春之律》(中国西安)
1989年 大型城市金属雕塑《虹》(中国甘肃省兰州)
1989年 木雕作品《母与子》入选“世界雕塑全集”
1989年 任中国陕西省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1990年 雕塑《女人体》入选“90香港艺术大展”获“优异艺术人才奖励证书”,被“国际杰出艺术人才基金会”收藏(中国香港)
1990年 铜雕塑《毽子》入选“第十一届亚洲体育运动会体育美术作品展” 获Í奖,并被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收藏,次年入选“中国体育美术精品巡回展”(中国北京)
1991年 《A FEMALE NUDE 》、铜雕塑《LIFE》、素描作品《 FEMAL—ENUDE—SKETCH》入选1991年度中国—菲律宾俩国文化交流项目—中国西安美术学院现代中国艺术大展 XIAN INSTITUTE OF FINE ARTS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CHINESE ART(菲律宾)
1992年 景观石刻雕塑《李白》(中国陕西眉县太白酒厂)
1993年 受日本国委托设计并制作大型城市雕塑《杨贵妃》(日本)
1993年 受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及中国陕西人民政府办公厅委托设计并制作大型铜雕《从历史走向未来》(陈敏合作) ( 永久陈列于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
1993年 受台湾佛教慈善事业基金会特别邀请赴台并受该基金会之委托主持设计“台湾慈善功德会大型纪念堂”室内外壁、雕塑及相关艺术景观(中国台湾)
2001年 主持策划并设计大型景观金属雕塑《现代风》(中国青海公伯峡水电站)
2002年 主持策划并设计大型景观石刻雕塑《源》(中国青海公伯峡水电站)
2004年 任中国西安曲江“大唐芙蓉园”艺术总监(中国西安)
2004年 主持策划并设计中国西安曲江大道风之舞广场大型主题雕塑《轮回的联想》(中国西安)
2005年 主持策划并设计中国西安曲江“大唐芙蓉园”总体艺术景观及相关艺术装置 “西游记”“古琴”“佛塔”“佛手印”“算盘”等(中国西安大唐芙蓉园)
2005年 主持设计并制作大型金属雕塑《海韵》《箭鱼》《螃蟹》《远去的回声》组雕(中国西安曲江海洋世界)
2006年 主持设计并制作城市景观不锈钢雕塑《铧犁》(中国杨凌)
2008年 主持设计并制作大型景观花岗岩雕塑《老白龙》(中国曲江)
2009年 主持设计并制作西安文昌门广场金属组雕《古风》(中国西安)
2009年 主持设计并制作西安雁塔路金属雕塑《鼠标》(中国西安)
2009年 主持设计并制作大型花岗岩雕塑“不窟”及大型不锈钢组雕《香包》《足球》(中国甘肃庆阳)
2010年 主持设计并制作大型景观浮雕《惊世情缘》(陈敏合作)(中国曲江)
2011年 主持设计大型景观雕塑《真武大帝》
2011年 主持设计大型城市雕塑广场《西安城标——从历史走向未来》
2012年 主持设计大型景观雕塑《五龙捧圣》
2012年 任中国首届抽象雕塑展组委会暨第十四届雕塑论坛副秘书长
2012年 不锈钢雕塑《回声》入选“中国首届抽象雕塑展”
2013年 主持设计大型景观雕塑《女娲》(中国陕西)
2013年 主持设计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文化园中轴广场主体雕塑及相关艺术装置总体设计《赢秦起源》《定都咸阳》《孝公变法》《始皇一统》等(中国陕西)
2013年 主持设计西安城墙景区雕塑及相关艺术装置总策划(中国西安)
2013年 铸铜雕塑《五龙捧圣》入选“2013中国雕塑年鉴大展”(中国北京国家大剧院)
2013年 任中国2013中国雕塑年鉴大展组委会副主任、评委会委员
2013年 主持设计江苏徐州中华汉字文化广场景观设计工程及《汉源》《千字碑》主题雕塑及《汉字魂》主题浮雕及相关景观艺术装置(中国徐州)
2014年 创作完成《达摩1》《达摩2》《秦王》《老子》《雕塑大师——陈启南》《源》《融》《风》《晨》《证严法师》《赫连勃勃》等雕塑
2015年 创作完成《孔子不入秦》《老子出关》《抚琴老者》雕塑
2016年 创作完成大型景观花岗岩《女娲》雕塑雕塑(中国潼关)
2017年 创作完成诸子百家系列之《韩非子》《庄子》《管仲》《孙子》《晏子》《墨子》《荀子》《列子》雕塑
☟
雕塑用不锈钢板的厚度
雕塑用不锈钢板的厚度按制法分热轧和冷轧的两种,包括厚度0.5.10-885毫米72938的薄冷板和4.5-100毫米的中厚板。
(1)雕塑用不锈钢板的厚度-薄板(0.2mm-4mm)
雕塑用不锈钢板的厚度-薄板(0.2mm-4mm) 一般运用在小型架上不锈钢雕塑艺术品居多,或者对重要有限制要求,例如房顶摆放等因素。
(2)雕塑用不锈钢板的厚度-(4mm-20mm)
雕塑用不锈钢板的厚度(4mm-20mm)一般多见于室外抽象标志性不锈钢雕塑,但要求形态不能太复杂。
(3)雕塑用不锈钢板的厚度-厚板(20mm-60mm)
雕塑用不锈钢板的厚度(20mm-60mm) 一般多见与装置性不锈钢雕塑、与建筑结合的不锈钢雕塑,或者互动性不锈钢雕塑,为了雕塑的稳固性、安全性考虑,使用较厚钢板能够解决此问题。
如果您对璞塑北京不锈钢雕塑厂的不锈钢雕塑案例感兴趣,可继续跳转了解其他相关案例:不锈钢雕塑的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