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
1961年生于兰州市,祖籍甘肃静宁。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创研室主任,雕塑系王志刚教学工作室主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兰州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兰州雕塑院雕塑创作室主任。
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及专题邀请展,《祝福》、《调色板》、《诚》、《岁月如歌》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主要系列作品有《沙器系列》、《单身女子系列》、《粉墨人生系列》、《无为系列》。《沙器系列》2000年入选《今日中国美术》。大型公共艺术作品《绿色希望》、《平沙落雁》和城市雕塑作品《西部扬帆》、《牛》、《启蒙》、《人类的朋友》建立于北京、西安、兰州、福州等地。其中《绿色希望》荣获“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人类的朋友》和《西部扬帆》荣获“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优秀作品奖。出版专辑画册《王志刚雕塑艺术》、《素描西北》等。
吾山吾水-王志刚(12届美展进京)
《无为-吾山吾水》3250pxX2500pxX2250px金属 2014年
公器者说
——王志刚雕塑艺术的生命轨迹
文/佟玉洁
梁启超在他的《欧游心踪录》中说:“学术者,天下公器也。”或许,作为体现个人权力话语的学术特质决定了它是一个时代文明进程中的参与者,而这种参与者就是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换句话说,它扮演了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角色。对于一个当代雕塑艺术家来说,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人文情结的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角色。但是,作为一个雕塑家要担当起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角色,让自己成为具有公共意义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必须具有器与道的两种文化的整合能力。
《云起落》3250pxX3250pxX4500pxX2金属2006年
“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尔雅》中已经把器视为具有衣食住行意义物质形态。以至于《易经·系辞》中强调的“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的理念,试图把器的文化角色定位在非生命的可视、可触、可用的物质概念上。而道则相反,其文化角色被定位在了具有生命的理性意义的不可视、不可触的抽象概念上。与道相比,器的文化角色的历史地位不高。孔子的一句“君子不器”,道出了器的文化角色的尴尬。曾经生活在西北地区的雕塑家王志刚早在1980年,利用了非生命物质媒介的大漠沙砾,做了一组《沙器》的作品,探讨道和器的关系。显然,非生命物质媒介的沙砾,作为可塑的物质形态从属于器的范畴,但是从作品中呈现出的半抽象的生命体征和具有西北沙漠地区民宅特征可以看出,作者把大漠沙砾流动中的聚散特征,赋予了作品以生命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恰恰体现出了作品中道的文化指向。当作者把大漠沙砾的非物质媒介赋予一种生命形态的肌理,实际上是扮演了一个“道”“器”融合的文化角色。这种道器融合的理念,展示了一个地域性的大漠文化中的生命的特质:既脆弱也顽强。
《吾狮如是—思者》2750pxX2500pxX2250px沙2003
公器概念最早出现在庄子的文章里。庄子说:“名,公器也。”此时,器的概念已经由它的物质意义开始向精神意义过度。公器概念的出现,凸显了公共意义的特征。针对封建社会私器者为帝王专用的特征,一个公器者的出现,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道德经》中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理念,意思为事物的运动朝着它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个具有着强烈地思辨哲学意味的“反动”的理念,成为了老子的《道德经》的精髓,同时也让老子成为中国古典社会的一个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老子有一个著名论点“绝圣弃知”,就是针对他所处的封建统治一种反动。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恰恰是面对并且服务于一个时代文明进程中的公器者的文化角色所具备的精神特质。对于一个处在工业信息化时代的中国雕塑家来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角色,就是要把一个文明进程中的社会政治文化遭遇的尴尬,变成自己的一种艺术的反动与发现。
《无为—海纳百川》3250pxX2500pxX2000px金属 2013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的反动是艺术发现的开始,而艺术发现的确立也是艺术反动的结果。一个雕塑家的艺术的反动与发现,体现出在与传统的艺术经验的背离中,将文化资源植入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在器与道的文化整合之后,建构个性化艺术语言。雕塑家王志刚在他创作的《吾狮如是》系列作品中,利用大唐石狮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把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私器者的功能,转化为一个当代社会公器者的文化再造的资源,让自己成为一个艺术的反动与发现者。如果说把艺术的反动与发现视为一个公器者,那么,当代雕塑家的艺术使命,就是将当代文明切开一个口子,看到一个社会文明进程中精神被消解的根源。王志刚的作品《吾狮如是06》,来自唐乾陵的石材的蹲狮造像的资源借用,但是却被置换为具有工业文明特征的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并且是一个正在融化的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金属材质的不锈钢既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代表着工业文明中一种人际关系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硬、冷。王志刚说,“被抛光之后的不锈钢造型像眼泪”。在王志刚身上,有一种浓重的人文情结的大悲剧意识。这种大悲剧意识转化为一个正在融化的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是别有意味的。用王志刚的话说:“这种‘融化’也可以说是东西文化的融合,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可奈何的,融会贯通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再创辉煌的前提,但是价值观的地域性和普世性已经是我们无法逾越的思考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同文化的遭遇的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的消解与整合的过程。特别是今天的中国当代社会,在强势的外来文化的介入下,还能保留自己文化价值观的自信么?自己是否成为了文化的弱势而被消解?所以,价值观的地域性和普世性两种文化的博弈,不仅是当今世界的文明冲突的根源,而且也是文明建构的基础。
镜花水月03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建构始终是王志刚创作的母题,这种母题通过材料的转换或者对峙,传递出了当代社会一个公器者的文化质疑与再造的信息。王志刚的作品《吾狮如是-观照》,在同一空间置放了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的同时,还有沙砾材质的蹲狮造像。王志刚的作品中的沙砾材质的蹲狮造像,延续了早期的“沙器”作品的特质,赋予蹲狮造像以沙砾生命聚合的精神内涵。与此同时,沙砾材质相对的柔和与温暖和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的冷与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沙砾材质的蹲狮造像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而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代表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同的资源借用的物象与不同的材质表现,不仅制造了材料物理特性的冲突,而且制造了材料政治特性冲突,然而,更是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但是,在王志刚的作品中,让两种文化的代码都具有一种浓重的人文情结的大悲剧意识。因为,无论是沙砾材质的蹲狮造像,还是不锈钢材质的蹲狮造像,都在“融化”。
《无为—在》之二1250pxX1250pxX1500px金属2013年
在王志刚的《无为》系列作品中,融化的处理不仅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对人的本质终极追求的执着,而且也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终极追求的失落感。首先,王志刚作品命名《无为》,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核心价值观。作品中融化了的不锈钢材质的抽象人体的视觉形式,具有水的物质形态特征。所以,作品中的抽象人体,既是器,也是道,或者说是器道融合的产物。这种器道融合表现出了水的谦和、柔韧和睿智等等,它恰恰体现出了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政治理念。但是在王志刚的《无为》作品中,老子的无为而不为的理念,试图通过融化了的不锈钢材质的人体,强调中国当代社会中水的品质的坚守。这种在视觉上的反向逻辑关系的设计,告诫世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法回避和无法逾越的是文化基因构造生命体的延续性,恰恰来自我们自身文化的滋养与不言放弃。
《无为—镜花水月》3000pxX2000pxX2000px金属2012年
其次,王志刚的《无为》作品,在的材质的运用凸显了时代的当下性。即把水的液态的物理特征变成一种不锈钢材质固态化的物理特征,并且通过融化状态中的不锈钢抽象人体呈现出来,使具有着工业文明特质的不锈钢材质的融化人体进入当代社会语境,凸显生命的异化的特征。并且警示世人,工业文明在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方便的同时,也制造了并且放大了生命本质中负面的东西。比如物质至上主义下的人性的贪婪无度。并由人性的贪婪无度导致着自然生态的失衡。《无为》作品中的不锈钢材质的融化人体,更像个凸凹不平的镜面,制造了在与它互动中的人与自然扭曲而残损的图像。呈现出了人的本质终极追求的失落感。
《青铜时代》1000pxX1250pxX1250px5铸铜 2006年
《无为》13750pxX9000pxX5000px不锈钢2011年
在王志刚《无为》的系列作品中,融化的不锈钢的抽象人体也是水的载体,同时也是老子无为理念的载体,它不仅凸显一种材料物理特征的视觉张力,更彰显一种哲学意味的思辨力。换句话说,王志刚作品是他本人的一种哲学的思考方式,这种哲学的思考方式,把作者的文化的质疑性与建构性放到一个作品中,不仅强化了作品意义的深度,同时也扩展了作品表现维度。在王志刚的《无为》作品中,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景设计,融化状态中的抽象人体与唐代蹲狮戏剧性的在对话,两种文化的载体的对应与关照,似乎又是一次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文化价值观的交锋,然而,融化状态中的不锈钢材质的冰冷,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悲剧性氛围。《无为》作品处处充满悖论式的建构,它不仅仅是从中国的哲学中探寻人的本质,更是对中国当代生活中人的异化的一种思考。王志刚说:“在物欲和生命的选择中,我们应该珍重自己的心灵。生命的坚守和生存的追求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不随波逐流,不跟风。‘无为’不是消极的生活,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妄为。不是什么都不去争,而是对欲望的一种把控。”从王志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无为”的理念,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当代语境中守望或者失落的一种关注,也是自身创作中的器道两种文化整合时的一个度的把握。在王志刚的作品中,有时器和道是一致的,比如作品《沙器》系列,利用沙砾的聚散的特性,隐喻着生命的脆弱或者顽强。有时“器”与“道”既是一致的也是背离的,如《吾狮如是》、《无为》等系列作品,代表着工业文明的不锈钢材质与水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融化特质,悖论式的建构了一个个作品的形象。文化的坚守与失落,作品中的“器”也是“道”的复杂理念的流露,道出了一个公器者所具有的人文情结的大悲剧意识。
《无为—金属时代》7500pxX6250pxX2500pxX5不锈钢2002年
《吾狮如是》之一1250pxX1250pxX1500pxX2不锈钢2006年
对于一个成熟的雕塑家来说,器不同,道也不同。在王志刚的作品中,每一个作品中的器与道的融合,总是带着自己的不同的文化诉求。这种不同的文化诉求,也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时代文明进程的参与者,而这种参与者就是一个公共意义中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文明的怀疑者和建构者,往往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推动者。王志刚的作品以一个公器者的角色,思考并诉说着中国当代社会文明进程中所遭遇的文化的坚守与失落的问题。
《冰封》875pxX875pxX875pxX3冰块、头发、玩偶 2007年
【作品参展摘要】:
1981“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1981“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1984“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建设部、文化部、美协)
1984“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文化部、中国美协)
1985“中国体育美术展”(中国奥委会、中国美协)
1989“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文化部、中国美协)
1990“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中国奥委会、中国美协)
1994“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建设部、文化部、美协)
1994“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中国奥委会、中国美协)
1997“中国艺术大展——当代雕塑艺术展”(文化部)
1999“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文化部、中国美协)
2001“西部、西部——与历史对话景观雕塑展”(中国美协、陕西省政府)
2001“第五届全国体育美术展览”(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美协)
2002“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文化部、北京市政府)
2002“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中国美协)
2003“中国艺术三年展”(广州博物馆)
2003“2003中国福州·国际城市雕塑邀请展”( 中国雕塑学会、福州市政府)
2003“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雕塑作品展”(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
2003“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雕塑精品展”(中国雕塑学会)
2004“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建设部、文化部)
2005“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05“和平·繁荣——雕塑作品巡展”(中国美协)
2005“中国雕塑百年展”(中国雕塑学会)
2007“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2008“黄天厚土——雕塑作品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2008“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展”( 中国奥委会)
2008“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学会)
2009“中国雕塑百家联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
2009“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
2009“中国汶川大地震抗灾周年纪念雕塑展”(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
2011“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学会)
2011“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中国美协、中国雕塑学会、清华大学)
2012“中国芜湖第一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中国雕塑学会、芜湖市政府)
2012“雕塑当代——中国当代雕塑家作品展”(全国城雕委)
2013“中国雕塑年鉴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2013“西望长安—2013中韩优秀雕塑作品联展”(陕西省文化厅)
2013“海纳百川—中国·东营雕塑艺术展”(中国国家画院)
2014“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
1991年举办“王志刚雕塑艺术”个人作品展
1996年举办“探索 — 王志刚的艺术”个人作品展
2000年举办“王志刚青铜雕塑展暨《素描西北》首发式”
2001年举办“王志刚、王起跃雕塑作品汇报展”
1、材质的优点:不锈钢不易生锈、易清洁、抗风能力强且经久耐用;
2、表面处理的优点:不锈钢本身的颜色为银白色,具有光泽,另外,也可根据需求为雕塑上不同的颜色,这里一般为汽车漆;
3、自身用途的优点:不锈钢雕塑不但可以升华艺术的境界,还可以映衬周围的环境,它们可以放在商场、酒店、宾馆、会馆、公园、植物园、花园、住宅区、广场等各种室内外场所。
4、材质轻,强度高,不锈钢的材质和碳钢材质的拉伸强度比较接近,但是从不锈钢雕塑的相对密度来看,实在1.5-2.0之间,相当于碳钢材质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锈钢雕塑的材质竟然可以和高级的金刚材质相比较。所以不锈钢材质在高压容器等领域中,都有比其他材质减轻孜宗的卓越效果。并且不锈钢材质的压缩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都能达到400Mpa之上。
5、耐腐蚀性能较好。不锈钢的材质是很好的耐腐蚀材料,他的抵抗能力也比较强,针对通常浓度的酸、碱、盐、大气、水、还有一些溶剂和油类。不锈钢的防腐功能可以应用到化工领域的各种方面。
6、工艺性好。不锈钢的材质完全可以依据设计出的产品形状、产品的用途,以及产品的性能来选择,并且它的工艺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就可以成型,不锈钢雕塑复杂的造型,更加凸显了卓越的效果。
7、可设计性较好。可依据雕塑想呈现的效果来设计,可以比较灵活的设计出不同的雕塑产品,灵活的适应设计的需求。
8、雕塑适应性强。不锈钢雕塑作为艺术品来讲,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艺术概括,可以达到艺术升华的境界,可以衬托出周边,它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作为装饰物,像公园里、居楼区、动物园、博物馆、小区广场、大型商场等等,都可以用不锈钢雕塑来装饰。
如果您对璞塑北京不锈钢雕塑厂的不锈钢雕塑案例感兴趣,可继续跳转了解其他相关案例:不锈钢雕塑用什么型号的不锈钢